來源:中國網
中國古代的讀書人統稱為「士」
中國古代的讀書人統稱為「士」,「士」是象形字,象形男人的生殖器。「寸」是指事字,一只手的手腕處掩著一柄小刀。「士」和「寸」組合在一起就是閹割的意思,拿刀割去男人的生殖器。因此,周朝時把閹割過的男人稱為「寺人」,「寺」就是「士」和「寸」的組合字。
《春秋左傳·僖公二年》出現了有史可稽的第一個著名的「寺人」:「齊寺人貂始漏師於多魚。」齊國的寺人貂,開始在多魚這個地方洩漏齊國的軍事機密。這一句記載空谷足音,奠定了這個叫「貂」的人寺人之祖的地位的同時,更指控貂是一個間諜。可惜,關於間諜的指控卻僅此一句,下文再無記載,《左傳》惜墨如金的簡潔文風讓我們錯過了一個也許更加精彩的傳奇故事。
宮刑的起源很早,學者們相信,至遲到夏禹時代,宮刑已經成為一種成熟的刑罰。據《周禮》記載:「夏宮辟五百。」夏朝的宮廷裡有五百人施了宮刑,正說明宮刑的技術手段已足以完成大規模的懲罰。宮刑又叫「去勢」,「勢」同樣是男人生殖器的代稱。不過,宮刑是他閹,是「五刑」中僅次於死刑的懲罰(參見本書《蠶室裡的花朵》),而寺人貂卻是自宮,自我閹割,為的是進入齊桓公的內廷。
寺人貂,又叫豎貂,豎刁,豎刀,最通行的稱呼是「豎貂」。這是一個令人費解的名字,不知道是他一出生就起了這個名字,還是因為他是寺人才起的這個名字。「豎」的本義是短小,引申為童僕,又引申為宮中供役使的小臣。貂是一種動物,長於寒帶,聰明伶俐,生性慈悲。北極圈內的獵人捕貂,常常假裝快要凍死的樣子,躺在貂出沒的地方。貂看到後就跑出來,用自己的身體去溫暖人。獵人就這樣輕而易舉地捕到了貂。歷史上有很多以動物入名的人,比如董狐、陽虎、西門豹、樂羊等等,豎貂的最初命名應該與貂這種動物有關。可以想像,作為齊桓公的男寵,豎貂一定是個美男子,小白臉,他穿著用貂皮和貂毛裝飾的短上衣,更顯得貌美如花,更能得到齊桓公的歡心。豎貂用自己的身體去取悅齊桓公,與貂用自己的身體去溫暖人是多麼的相像啊。
「豎貂」這個名字開創了兩個傳統:一是後世關於宦官的更加著名的稱呼—閹豎,毫無疑問,這個稱呼來自豎貂。一是一種官職的裝飾。《漢官儀》載:「中常侍,秦官也。漢興,或用士人,銀璫左貂。光武已後,專任宦者,右貂金璫。」從秦朝沿襲下來的文官名中常侍,按照禮制,帽子上裝飾著「銀?左貂」,漢光武帝劉秀以後,這個官職就專用宦官充任,裝飾也改為「右貂金璫」。宦官充任的這個官職,吸取借鑑了豎貂的裝飾靈感,從而使這一裝飾固定為一種代代相襲的禮制。
齊桓公在名臣管仲的輔佐下,成為春秋亂世的第一位霸主。但是他和管仲的遭遇卻一波三折。
齊桓公有三位夫人,王姬、徐姬、蔡姬,都沒有生子。齊桓公又置了六位如夫人:長衛姬,生武孟;少衛姬,生惠公;鄭姬,生孝公;葛嬴,生昭公;密姬,生懿公;宋華子,生公子雍。六位如夫人各育有一子。齊桓公和管仲喜歡鄭姬生的孝公,把他托付給宋襄公,欲立為太子。「雍巫有寵於衛共姬,因寺人貂以薦饈於公,亦有寵,公許之立武孟。」(《春秋左傳·僖公十七年》)可是一個叫雍巫的人受寵於長衛姬,經過豎貂的引薦,也得到了齊桓公的寵幸,雍巫趁機替長衛姬說話,齊桓公又答應立長衛姬的兒子武孟為太子。
雍巫可不是一個等閒之輩,他就是中國史上著名的易牙。豎貂把易牙引薦給齊桓公之後,易牙就做了齊桓公的御用廚師,此之謂「以薦饈於公」,因為會做珍饈美味而推薦給齊桓公。有一天,齊桓公閒極無聊,開玩笑地對易牙說:「聽說人肉很好吃,我還沒有吃過。」易牙回家就把大兒子蒸了獻給齊桓公。這就是「易牙烹子」這一成語的來源。雖然楊樹達先生考證說易牙是北方的少數民族狄人,而狄人有「易長子而食」的習俗,但是把長子烹了獻給齊桓公,毫無疑問是取媚之道。
齊桓公四十一年(公元前645年),管仲因病去世。《史記·齊太公世家》記載:
管仲病,桓公問曰:「群臣誰可相者?」管仲曰:「知臣莫如君。」公曰:「易牙如何?」對曰:「殺子以適君,非人情,不可。」公曰:「開方如何?」對曰:「背親以適君,非人情,難近。」公曰:「豎刀如何?」對曰:「自宮以適君,非人情,難親。」管仲死,而桓公不用管仲言,卒近用三子,三子專權。
管仲評價易牙殺子取媚於君,不合人之常情,不可用;開方放著衛國太子不做,以臣事君,不合人之常情,不可近;豎貂自宮以取媚國君,不合人之常情,不可親。如此酷評,等於管仲的臨終政治遺囑,尊稱管仲為「仲父」的齊桓公卻充耳不聞,結果釀成了「三子專權」的局面。
《史記·齊太公世家》正義引顏師古的記述,細節更加豐富:
管仲有病,桓公往問之,曰:「將何以教寡人?」管仲曰:「願君遠易牙、豎刀。」公曰:「易牙烹其子以快寡人,尚可疑邪?」對曰:「人之情非不愛其子也,其子之忍,又將何愛於君!」公曰:「豎刀自宮以近寡人,猶尚疑邪?」對曰:「人之情非不愛其身也,其身之忍,又將何有於君!」公曰:「諾。」管仲遂盡逐之,而公食不甘心不怡者三年。公曰:「仲父不已過乎?」於是皆即召反。
齊桓公問:「易牙烹子讓我嘗鮮,難道有什麼可以懷疑的嗎?」管仲回答:「人之常情沒有不愛自己孩子的,易牙既然能如此殘忍地對待自己的兒子,又怎麼會愛國君您呢!」齊桓公又問:「豎貂自宮以親近我,難道有什麼可以懷疑的嗎?」管仲回答:「人之常情沒有不愛自己身體的,豎貂既然能如此殘忍地對待自己的身體,又怎麼會愛國君您呢!」於是管仲臨死前把易牙和豎貂都驅逐了。失去了這兩個人,齊桓公吃飯不香,心裡不痛快了三年,埋怨管仲太過分,又把兩人都召回來了。
結果,三年後齊桓公病重,三個取媚者,三個被管仲定義為「不可」、「難近」、「難親」的人,最終決定了齊桓公的悲慘命運。
公有病,易牙、豎刀相與作亂,塞宮門,築高牆,不通人。有一婦人逾垣入至公所。公曰:「我欲食。」婦人曰:「吾無所得。」公曰:「我欲飲。」婦人曰:「吾無所得。」公曰:「何故?」曰:「易牙、豎刀相與作亂;塞宮門,築高牆,不通人,故無所得。」公慨然嘆,涕出,曰:「嗟乎,聖人所見豈不遠哉!若死者有知,我將何面目見仲父乎?」蒙衣袂而死乎壽宮。蟲流於戶,蓋以楊門之扇,二月不葬也。
顏師古講述的故事簡直是一篇精彩的短篇小說。齊桓公病重,易牙和豎貂發動政變,堵塞宮門,築起高牆,不准出入。有一個婦人趁隙翻牆而入,齊桓公要求吃飯,婦人說沒有。又要求喝水,婦人也沒有。尚蒙在鼓裡的齊桓公這才得知了易牙和豎貂的陰謀。可是悔之晚矣。齊桓公就像瀕死的吳王夫差因愧對伍子胥蒙面而死一樣,也用衣袂蒙面而死。死後兩個多月都沒有埋葬,屍蟲泛濫,都流到門外了。齊桓公不聽管仲的勸告,堂堂一國之尊,春秋第一霸主,竟然落到了屍體用楊木門板遮蓋的地步。
《史記·齊太公世家》的記載更加血腥:易牙和豎貂誅殺群吏。除了托付給宋襄公,居住在宋國的孝公外,其余五位公子交相攻伐,最後易牙和豎貂立公子無詭(即長衛姬的兒子武孟)為君,齊桓公停屍六十七天之後,方才被公子無詭埋了。緊接著,無詭立三月即被殺身亡,宋國護送孝公即位,是為齊孝公。
豎貂此人,後世並沒有見諸史冊
豎貂此人,再也沒有見諸史冊,倒是「豎貂」的混合體—閹豎和「銀璫左貂」,成為中國史上耳熟能詳的專有名詞,刺激著某一個有知識的群體在朝代易色時的神經:要麼成為閹豎,要麼成為「銀璫左貂」的代表。易牙呢?這個「雍巫辨味」的民間傳說的主角,在齊桓公死的那一年(公元前643年),改奉齊桓公的最後一個如夫人宋華子所生的公子雍,「以為魯援」。至此,易牙—雍巫,雍巫改奉公子雍,易牙易了主人的口味,正所謂名至實歸。
豎貂不僅是中國史上有記載的第一個寺人,而且是第一個自宮者。即使在齊桓公時代,即使在好色的齊桓公後宮充盈的情況下,豎貂憑借自己的美色,仍然得到了齊桓公的寵幸。自宮者被寵幸的榮譽,在自宮的源頭處就得到了最大的兌現。
後世的自宮者呢?是超越了這種被寵幸的榮譽,還是被某種未被寵幸的榮譽謀殺了呢?
作為自宮者的一個最佳參照,和自宮者同出一源的御者,提供了另外一種視角。
即使源頭一致,性質相同,但御者仍然不同於自宮者:御者高聲喧嚷,發為牢騷;自宮者默默無聲,等待著君王的寵幸。
牢,象形指事,本義為「閒養牛馬圈也」(《說文》);騷,形聲,本義為「摩馬」,「摩馬,如今人之刷馬」,引申為「擾也」,馬擾動的樣子,再引申為因紛擾不安而導致的憂愁(《說文》)。牢騷一詞,最早都與畜圈裡的馬有關。馬和馬車是古代最重要的交通工具,趕馬車的人被稱為御者,因為是干體力活的,所以地位低下。一天勞累下來,晚上還要在馬圈裡刷馬。伴隨著馬的擾動,御者不免哀嘆自己的身世,有抱負的人更有懷才不遇之感。
這一職位造就了中國史上四個著名的詞:「御用」。用於御,用為王的御者,為王前驅。如此責任重大,如此辛苦,卻得不到應有的待遇,反而被人看不起;御者在馬圈裡哀鳴的時間久了,言為心聲,歌以詠志,遂誕生了「馬圈文學」,純粹干體力活兒的御者慢慢就轉變成了專事歌詠的「御用文人」。
「輿論」。輿者,車也,車上的言論。黃帝最早設計了車服,御者被分為三六九等,奠定了等級制的基礎。既有等級就有不滿,御者駕車的時候不免嘟嘟囔囔,抱怨車服配不上自己的技術。時間長了,御者的言論漸漸密集起來,形成了一個獨特的言論圈子,後世就用「輿論」這一專門術語來命名這個獨特的言論圈子。
「騷人」和「騷客」。特指詩人。從「馬圈文學」脫胎而出的御者,春風得意之後,「激揚文字,指點江山,糞土當年萬戶侯」,開始了不切實際的妄想。雖然河山還是以前的河山,但揣著俸祿游山玩水看到的河山顯然迥異於駕車時看到的河山。
牢騷可不同於離騷。牢騷是一種私人敘事,直接指向個人待遇;離騷是一種宏大敘事,因為政治斗爭被放逐之後而產生的對國家命運的擔憂。最為雄辯的證據是:牢騷人人可發,離騷卻只有屈原一人發得出來。
毫無疑問,不管是牢騷還是離騷,都是對國君的身體的媚術。正如不管是他閹還是自閹,都是對國君的身體的媚術一樣。御者和自宮者,都是自願的取媚者,只不過,御者是趕馬然後歌頌,自宮者是羨慕於歌頌然後自我閹割。御者先於自宮者,就像國君的寵幸導致了自宮者。
自我閹割的第一刀,被一個古怪的人—豎貂,大曝於天下。從此之後,所有揮刀自宮的人,所有精神自閹的人,再也逃脫不了亦顯亦隱的春秋筆法,再也逃脫不了儒家的吃人禮教所籠罩的透明屏風。閹割,要麼變本加厲為錦衣衛,要麼成為精神上自我閹割的通行證,在號稱五千年文明史惟一剩余的文明古國裡,上演了一出出悲劇喜劇鬧劇滑稽劇。
嗚呼!豎著進來,橫著出去。即使是豎貂,也變成了歷史的橫貂。
文章摘自《身體的媚術》作者:許暉 出版社:北京圖書館出版社
0 意見:
張貼留言